摘要:其中,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5%,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4.8个百分点,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动力源。 ...
科克勒认为,过去10余年,中国工业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
新媒体时代,怎么使传统媒体的理论宣传进入大众视野、走进百姓心里?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云南腾冲,和顺古镇,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艾思奇纪念馆时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
4月的昆明,繁花似锦,求是杂志社调研组一行在云岭之南的山川大地上,时时处处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生动探索和实践。对此,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何祖坤有着深入思考。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云报集团正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云南社科院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还与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推出《三分钟讲理论》微视频61期,分别在云南广播电视台、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云南网等权威主流媒体推出。
群众在哪里,理论宣传就要延伸到哪里,理论普及是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云南的多民族情况,我们将理论视频化,兼顾少数民族语言,使之可视、可听、易懂。得益于教育部门统一配备的4000余册书籍,木耳小学推广阅读顺利起步。
图①:阿合布吉(左)和阿合尔曲姐妹。喜阅作为一所山区村小,师资紧缺、硬件不足、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木耳小学。木耳小学的故事,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同班的阿于伍机则想成为飞行员:飞出大山,看看天上有什么。
建成开放不到一个月的阅览室,成了木耳小学最豪华的地方。荒地绿了,卖掉作物,她有了茅屋。
图③:孩子们写好的心愿卡。读书会上,她说,想成为宇航员,到未知的世界去探索。一本本爱心图书,可以陪伴他们度过一段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为他们带来一点点快乐,为他们探索更大的世界增添一点点力量,就是意义所在。老师领读、演绎,学生倾听、互动。
回想当年去县城为娃娃们自费买书时囊中羞涩、拿了又放的窘态,张东胜笑中带着一点难为情。为此,西昌市教育和体育局出资修缮操场上空置的板房,木耳小学有了打造阅览室的空间。去年启动以来已实现8000多个心愿。西昌是月城,过去孩子们常坐在屋顶上,望着皓月消磨时间。
读书会采用走班模式,课堂内、田野间,师生索性席地而坐,自由地交流。达成心愿的还有三年级女孩阿合布吉。
我想当画家,把美丽的大凉山画成绘本。伴读带动悦读,也让孩子们变得更加自强、勇敢、勤思。
四年级的惹机石拉曾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少年。与此同时,阅读课也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编者苍茫的木耳山,一重重望不到头。没文化的山里娃,进了城可不就是那只‘没有耳朵的兔子。她给故事起名为《努力就能成功》。呵一口气,用衣袖擦擦封面,她小心翼翼地将绘本《没有耳朵的兔子》装进书包。
惹机石拉在阅读课上常听得入迷,不自觉就举起了手,其实也没那么难。书上说,宇宙中有无数星球,连成星座、汇成星河。
劳动中日夜轮转,茅屋变成楼房、大厦,最终一座城市拔地而起。新华文轩阅读服务事业部总经理杨柳青说。
学校依山而建,曾经教室不足,两座书架只能挤在老师办公室里。看的书多了,望着天空的阿合布吉有了更多的梦想。
更多的动人故事,一直在凉山上发生着。在作文《我的愿望》中,学生杨杰古写道:我想当旅行家,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图书角里的书本被翻得卷边、泛黄,班级借阅记录本写得密密麻麻,课程循序渐进,阅读的力量不断延展。屋里摆上暖色调的桌椅,专门挑选矮柜用来装书,学生们伸手就能够到。
然而,新的问题随之出现。阿合布吉曾经觉得夜晚很长,借书回家读后,自己看一遍,给妹妹讲一遍,躺在床上又要想好多遍。
近年来,凉山州不断探索推广全民阅读,加强中小学图书馆投入,配备了1485万余册图书,中小学生人均图书达到14.8册。阅读能给孩子带来什么?阿合三吉觉得是一股劲,是眼前手捧书本、自然地说出做自己就好的女儿身上的这股劲。
该活动在中宣部印刷发行局指导下,作为四川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的主题活动之一,由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征集乡村中小学生阅读微心愿,引导社会爱心人士认领孩子们写下的心愿卡、捐赠图书。沉思一会儿,她又补充,看过宇宙,还想回到凉山来,把那里的故事讲给乡亲们。
山里娃阅读起点低,配备书目中有一大部分难以读懂。他个头不高,平常沉默寡言、独来独往,课上常一头雾水。翻看学生的作文册,六年级班主任李云莉感叹:从前文中出现最多的是放羊、种土豆,现在不一样了。师生们都相信,书中蕴藏着通往未来的钥匙。
到家了,阿合布吉给妹妹和父亲分享这只有趣的兔子:它能跑、能跳、爱吃胡萝卜,可是,其他兔子都不和它做朋友。一系列课程由腾讯可持续价值事业部数字支教实验室针对乡村学生设计,由来自北京、上海的名师、作家讲授,系统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与学校开设的阅读课互为补充。
几天后,100册爱心图书来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木耳山上,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100个心愿、100册图书,从四川成都来到西昌市樟木箐镇,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木耳山上,送到300多名孩子的手中。
能有一间阅览室就好了。孩子们一股脑围上来,寻找自己的心愿。